磁碟陣列( RAID ),就是提供了容錯或加速的功能。尤其是在系統中搭配不同類型的磁碟陣列,可以得到不同的功效。而【 RAID 5 】,就是具備加速( RAID 0 )與容錯( RAID 1 )功能於一身,但是最少需要 3 顆硬碟才能實現,最多可以容許壞掉 1 顆硬碟。
在這一篇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使用 Intel VROC 這一個主機板 RAID,將四顆 HDD 建立 RAID 5 的完整【 Stripe Size 】vs【 Throughput】測試結果。
哪種硬碟適合做 RAID 5 呢?
關於這一點的確是眾說紛紜,而且已經是一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問題了,我覺得問題的主因應該是每個人應用的狀況不同所造成的。
對於公司行號,本來就應該使用企業級硬碟、硬體式 RAID CARD 、異地備份…等方式,來達到資料安全性的目的,但是這就是用錢砸出來的架構。然而,對於一般消費者而言,考慮的是 CP 值、低成本,難道就無法享受 Intel 主機板 RAID VROC 的好處嗎?

基本上,要把本機資料跟備份區資料完全分開來存放。所以,一般消費者假使不用企業級硬碟,又要玩 RAID 的話,備份區資料當然是燒成DVD保存或放雲端或行動硬碟或 1 Bay/2Bay NAS 或另一台電腦….。但是:
- 燒成 DVD 保存
- 資料量那麼大,要燒多少片化多少時間才能完成呢?所以,我覺得費時費力,這一點不可行。
- 放雲端
- Google Drive 免費容量才 15GB ,多的容量就要付費。假使要額外付費的話,乾脆不要建 RAID 好了;而且又要花一筆費用, CP 值又變差了,不是嗎?
- 行動硬碟
- 好像可行,但是可以的話,最好避免。畢竟行動硬碟的壽命通常比桌上型硬碟短,而且發生意外掉落、震動、斷電、資料傳輸中斷….的風險,比較高也無法預期或避免。
- NAS 或電腦
- 我本身是使用另一台電腦,定期做資料同步備份。而兩台電腦使用的硬碟,都是當時市場上主流銷售的消費級硬碟。這種作法用了好長一段時間了,覺得蠻適合我的狀況,所以也就沒有用其他專家的建議,升級成企業級硬碟或硬體式 RAID CARD 了。
總之,在觀念上要知道 RAID 是一種資料保護的技術,而不是設計來解決資料備份的問題。所以,在使用方面上萬一有硬碟壞掉了,資料還是可以繼續存取,讓你有機會把資料就回來,而不像單一顆硬碟的話,壞掉了資料就真的全部不見了!
大容量硬碟適合建 RAID 5 嗎?
當硬碟同時使用一段時間後,很容易會一個接一個的壞掉,這種現象都發生在企業級硬碟與消費級硬碟。所以,最好是在不同時間點或同時間不同通路,購買硬碟來使用。
怎麼挑選硬碟容量呢?也許你有聽過 RAID5 重建的時間好久!其實,重建時間取決於RAID容量的大小。舉個例子來說明,假設單一顆硬碟容量 4TB ,使用 3 顆建RAID5,那麼總容量就是 8TB 。對比於單一顆硬碟容量 2TB ,同樣使用 3 顆,那麼總容量就是 4TB 。
所以,8TB 容量的重建時間當然會比 4TB 容量還要久很多,而在重建的過程當中,假使又發生了第 2 顆硬碟壞掉、電腦電源中斷、主機板/記憶體/任何零件故障…等情況,當然就是造成資料完全毀損的結果。
因此,我會傾向主流的小容量為主,畢竟目前的主機板很容易找到 6 或 8 個 SATA 接頭與 M.2 插槽。所以,想要更大容量的話,也許可以考慮建兩組RAID5在系統中,而每一組RAID由 3 顆以上的硬碟組成,這樣子也是一個方法。
當然也是可以使用大容量硬碟來建立RAID5,不過,最好是定期將資料備份到另一個裝置上,以免有一天在重建RAID的時候,發生悲劇了。
總之,使用大容量硬碟組 RAID ,安全性會比小容量硬碟低;硬碟顆數多的RAID,也是比顆數少的風險高。因為,在重建時要算的資料量會更大,導致重建的時間需要更久,最終風險性也相對提高很多。
根據大家的經驗,使用RAID5的話,硬碟顆數最好不要超過 10 顆,建議是 4 到 6 顆就好了。假使使用越多顆硬碟的話,相對的,硬碟品質就需要越好!
Raid 5 救援 – 重建成功機率很低嗎?
相信有些人有看過網路上的文章,某論壇說四顆 4TB 硬碟,重建RAID5的失敗機率是 72.6%;而國外的一篇文章( RAID array failure probabilities )卻說:在3年內,假使是因為硬碟故障,導致整個 RAID 重建失敗的機率是 0.000105%。兩篇文章的結論也差太多了吧!
一篇分析的前提是以硬碟的 URE ( uncorrectable read error )的論點來分析,而得到重建失敗率是72.6%;另一篇分析的前提是以硬碟的 MTBF ( 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平均故障間隔時間 ),所估出來的數字。倒底哪一個分析比較合理呢?
其實,像這種太深奧的理論分析,就交給專家去探討就好了,一般消費者就拿結果論來判斷兩篇文章的結論就可以了。以當今的電腦技術:
- Intel 9 代 / 10 代 / 11 代 / 12 代 / 13 代平台,有沒有提供主機板 RAID 呢?
- 當然有,在 Intel VROC / RST / RSTe 的差異 這張圖,可以看到 Intel VROC 支援 SATA HDD。
- 雲端儲存企業是不是繼續使用 RAID 的技術,提高資料安全性呢?
- 至少是這樣,到目前還沒看到哪家大企業使用別種已經商業化的技術,取代 RAID
- RAID controller vendors( Boardcom, Microchip)有消失嗎?
- 市面上硬體 RAID CARD 使用的控制器,都是這兩家廠商設計的,還沒聽說要關閉產品線
所以,重建RAID5的失敗機率應該不會是 72.6% 那麼高吧!!!否則,我們日常使用雲端服務的個人資料,三不五時就遺失了,不是嗎?
Intel 難道還會持續提供主機板 RAID 的功能,讓消費者使用嗎?一個不成熟的技術或失敗的技術,絕對是會影響商譽的。
Boardcom, Microchip 養了那麼多工程師,假使品牌廠商或終端消費者都不買單的話,應該早就虧損連連了。
因此,我個人猜測 RAID-5 這個技術,基本上是沒問題的,會發生重建失敗的結果,大部分都是人員因素造成的,或者是上一段提到的,RAID 容量太大,重建時間太久,導致過程中風險變高所造成的。
完整 Intel VROC HDD RAID 5 效能數據
有了以上的說明之後,相信對於如何建立 RAID 的原則,會比較清楚一些。接著,就讓我們來看完整的測試數據,測試結果會依序分成 4 個部分:
- Sequential Read
- Sequential Write
- Random Read
- Random Write
軟體設定參數如下:
- Stripe Size:4KB, 8KB, 16KB, 32KB, 64KB, 128KB
- Data Size:4KB, 16KB, 64KB, 256KB, 1024KB
- QD:1, 2, 4, 8, 16, 32
每一張圖表當中,黑色虛線是原本單一顆 HDD 的讀寫結果,而圖中有顏色的實線就是不同 Stripe Size 所產生的讀取速度。其中:
- X 軸:QD( Queue Depth )
- Y 軸:速度,單位是 MB/s
Intel VROC HDD RAID-5 Sequential Read 數據





Intel VROC HDD RAID-5 Sequential Write 數據





Intel VROC HDD RAID-5 Random Read 數據





Intel VROC HDD RAID-5 Random Write 數據





Intel VROC 用 4 顆 HDD 做 RAID 5 的結論
大家都知道 RAID 5 的特性就是:讀快寫慢。所以,從圖 6 – 圖 10 與圖 16 – 圖 20,可以印證寫入速度真的不如單顆硬碟。
另外一點,不知道為什麼 Intel 要將預設的 Stripe Size 設定在 64 ,因為從圖 1 – 圖 5 與圖 11 – 圖 15 ,可以明顯看到 Stripe Size = 128KB 的時候,讀取速度幾乎都是最好的狀態。

Intel
VROC

Intel
VROC

Intel
VROC

Intel
VROC

Intel
VROC

Intel
VROC

Intel
VROC

Intel
VROC

延伸閱讀
常見 SSD 測試數據
PCIe 4.0 NVMe
WD Black SN850
PCIe 3.0 NVMe
三星 V-NAND 970 Evo Plus
WD Black SN750
SATA 3.0
SanDisk Ultra 3D SSD
Micron Crucial BX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