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Disk Ultra 3D SSD穩定?還是美光MX500穩定?

00 SanDisk Ultra 3D vs Micron MX500 Throughput cover 1024x512

因為手邊已經有了 Micron MX500 SSD 了,所以,看到電商網站舉辦特價的時候,買個不一樣的品牌來試試。想說手機記憶卡也都是使用 SanDisk 品牌的 Micro SD 卡,這幾年來都沒發生過問題,也許【SanDisk/晟碟】這家公司設計的 SSD 應該也可以維持一定品質才對。

坦白說,在選擇 SSD 的時候,還是會優先考慮國際大廠。因為使用的晶片料件透明,為什麼呢?在網路上,可以很容易地找到拆殼評測的圖片可以參考。不像其他小品牌的 SSD ,還要等玩家拆殼才知道使用的晶片。

為什麼那麼在意晶片品質呢?原因只有一個:【資料是無價的】! CPU壞掉,花錢換就解決了;電源供應器壞掉,花錢換就解決了;主機板壞掉,也是花錢換就解決了….。唯獨【資料不見了】,花錢求助救援公司,還不見得可以把資料還原回來。

所以,一台電腦,個人是認為 SSD 或 HDD 真的要優先考慮國際大廠,風險比較小。當然,勤做資料備份,才是正解!

CrystalInfo SanDisk Ultra 3D SATA SSD
CrystalDiskInfo

Micron MX500 與 SanDisk Ultra 3D 規格一樣嗎

在市面上,可以發現 Micron MX500 的風評真的是不錯,很容易可以找到正面的評論分享文,而且它的價格也在可接受的範圍內。至於【晟碟】的評價呢?相對比較下就少了許多心得分享文了,更不用提效能方面的完整測試數據了。現在,就來看看兩款 SSD的規格差異有哪些呢?

  • 兩款 SSD 的相同點:
    • Warranty / 保固 – Manufacturer’s 5 Year Limited / 5 年有限保固
    • Dimension / 規格尺寸 – 2.5吋 ( 高度 7 mm )
    • Interface / 介面 – SATA 6.0GB/s
    • 官方數據 順序讀取 – 560 MB/s 
    • 官方數據 隨機讀取 – 95K IOPS
    •  4 NAND Channels
    • 內建 DRAM cache
  • 兩款 SSD 的相異點:
    • 官方數據
      • 順序寫入 晟碟 Ultra 3D: 530MB/s
      • 順序寫入 Micron MX500: 510 MB/s
      • 隨機寫入 晟碟 Ultra 3D: 84K IOPS
      • 隨機寫入 Micron MX500: 90K IOPS
    • Endurance / 耐用性
      • 晟碟(500GB): 200TBW
      • Micron(500GB): 180TBW
    • Controller
      • 晟碟: Marvell 88SS1074
      • Micron MX500: Silicon Motion SM2258H
    • NAND
      • 晟碟 Ultra 3D: 自家的 64-layer 3D TLC
      • Micron MX500: 自家的 64-layer 3D TLC

這兩款 SSD 都內建 DRAM cache,從售價也可以看的出來,的確是比 DRAMless SSD 貴了一點,所以應該就是定位在追求穩定讀寫效能的應用。DRAM cache 的優點就是可以提供相對穩定、更快速讀寫效能的優點。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這兩款內建 DRAM cache SSD 的讀寫效能數據囉~

頂級規格電腦的測試數據有意義嗎

我想大家都知道 Anandtech 是專門提供電腦評測數據的網站,但是大家有想過一個問題嗎?對於一般電腦使用者(上班族、學生)而言,真的會用伺服器等級 Xeon CPU 組電腦嗎?把 DDR 加到 64GB 甚至 128GB 嗎?然後這台電腦只是拿來做日常的上網、打報告、看影片、按讚….?

用頂級規格電腦跑出來的數據,真的可以讓你個人的家用電腦,也可以得到接近或相同的效能嗎?

我不是熱血的電腦玩家,沒時間也沒興趣找管道,然後去採購特殊規格的零組件。所以,市面上店家有販賣的零組件,容易取得的商品,才是大部分的一般電腦使用者(上班族、學生),家中擁有的電腦配備才對。

Intel i3 / i5 / i7 (相信大部分的一般電腦使用者,不會買一台 i9 規格電腦在家使用吧?!) 或 AMD Ryzen 平台,假使能利用這些電腦配備跑出來的數據,算是比較能接地氣!

也就是,當你看到測試的數據後,效能也幾乎能夠反映在你的個人電腦上面。這樣子的測試數據分享,才能幫的到打算購買零組件的族群,根據自己的需求,挑選適合價位/等級的零組件。

這篇文章中,使用的電腦測試配備:

  • 硬體規格就是使用 ASUS TUF GAMING X570-Plus 主機板,詳細零件在內文中都有提到。
  • 作業系統: Windows 10 64 bit
  • 測試軟體: IOmeter (節省時間,不需要每改一個參數就要跑一次)

在進行 SSD 測試的時候,不論是使用哪一套軟體,都要先讓測試軟體跑一下子,再進行抓資料。

這一點是避免一開始進行測試的時候,其實都是抓到 DRAM cache 的讀寫速度,而這些高速的數據,都不是真正讀寫 NAND flash 的速度,而是 DRAM 的速度。

當 DRAM cache 容量被塞滿之後,接下來,從測試軟體的資料中,才看的到真正 SSD 的讀寫效能。

Micron MX500 vs SanDisk Ultra 3D 讀寫速度比較

在下面的測試圖當中

  • X 軸: 時間(單位: 秒)
  • Y 軸: 讀寫速度(單位: MB/s)
  • 測試結果分類: 總共分成 4 個小章節
    • 章節 1 : Sequential Read
      • 在真實的使用情況下,大檔案(影片、作業程式ISO、軟體ZIP…)幾乎都是使用連續讀取/寫入的方式在執行,所以使用 Data Size = 256 KiB 的大小進行測試。
    • 章節 2 :Sequential Write
      • Data Size = 256 KiB 的大小進行測試,原因同上。
    • 章節 3 :Random Read
      • 簡單來說,就是 Windows 作業系統只支援 512Bytes 或 4KB 的 Logic IO Size,而 Logic IO Size 在 HDD 中,指的是 sector大小;在 SSD 當中,指的是 Page Size,而 Page Size 是 NAND flash 最小可讀/寫的單位。所以,使用 Data Size = 4 KiB 的大小進行測試。
    • 章節 4 :Random Write
      • Data Size = 4 KiB 的大小進行測試,原因同上。
  • 綠色實線: 指的是 Micron MX500 的數據
  • 黃色實線: 指的是 晟碟 Ultra 3D 的數據
  • QD: 測試時用的 Queue Depth = 1, 8, 32。在真實使用情境下,這個值是由 HBA / RAID card 或正在使用的軟體程式來決定。
  • 測試時間:
    • 0 秒 – 60 秒: ramp up time,不列入圖表數據當中
    • 60 秒 – 180 秒: 實際測試數據,列在圖表當中

大檔案 Sequential Read

很明顯的,在高 QD 下,晟碟 Ultra 3D 的讀取速度不如低 QD (圖2 與圖 3 )。

01_SanDisk_MX500_Throughput_SR_256KB_QD1
圖 1、MX500與 晟碟 Ultra 3D 的流量比較: Sequential Read, Data size = 256KB, QD = 1
02_SanDisk_MX500_Throughput_SR_256KB_QD8
圖 2、MX500與 晟碟 Ultra 3D 的流量比較: Sequential Read, Data size = 256KB, QD = 8
03_SanDisk_MX500_Throughput_SR_256KB_QD32
圖 3、MX500與 晟碟 Ultra 3D 的流量比較: Sequential Read, Data size = 256KB, QD = 32

大檔案 Sequential Write

在下面這 3 張圖當中,都可以看到 晟碟 Ultra 3D SSD ,寫入速度似乎都有規律性的短暫下降的現象。假使排除這一點的話,以大檔案寫入的情況下,晟碟 Ultra 3D SSD 不會比 Micron MX500 差。

11_SanDisk_MX500_Throughput_SW_256KB_QD1
圖 4、MX500 與 晟碟 Ultra 3D 的流量比較: Sequential Write, Data size = 256KB, QD = 1
12_SanDisk_MX500_Throughput_SW_256KB_QD8
圖 5、MX500 與 晟碟 Ultra 3D 的流量比較: Sequential Write, Data size = 256KB, QD = 8
13_SanDisk_MX500_Throughput_SW_256KB_QD32
圖 6、MX500 與 晟碟 Ultra 3D 的流量比較: Sequential Write, Data size = 256KB, QD = 32

小檔案 Random Read

相信大家都知道,Throughput ( MB/s ) = IOPS x Data Size。在使用 IOmeter 測試軟體的時候,因為 Data Size 是固定值( 256KiB or 4KiB ),所以做個簡單的換算,可以得到 IOPS 的值。

當然,在下圖中也可以想像得出來, IOPS 的曲線圖長怎樣才對吧。不過,將單位設定在 MB/s ,對於非電子專業背景的人而言,會比較容易理解。

21 SanDisk MX500_Throughput_RR_4KB_QD1
圖 7、MX500與SanDisk Ultra 3D的流量比較: Random Read, Data size = 4KB, QD = 1
22 SanDisk MX500_Throughput_RR_4KB_QD8
圖 8、MX500與SanDisk Ultra 3D的流量比較: Random Read, Data size = 4KB, QD = 8
23 SanDisk MX500_Throughput_RR_4KB_QD32
圖 9、MX500與SanDisk Ultra 3D的流量比較: Random Read, Data size = 4KB, QD = 32

小檔案 Random Write

根據章節 3 與章節 4 的圖當中,可以明顯看到 SanDisk/晟碟 Ultra 3D SSD ,在 Random Read 與 Random Write 的使用狀況下,似乎都不如 Micron MX500。

31 SanDisk MX500_Throughput_RW_4KB_QD1
圖 10、MX500與SanDisk Ultra 3D的流量比較: Random Write, Data size = 4KB, QD = 1
32 SanDisk MX500_Throughput_RW_4KB_QD8
圖 11、MX500與SanDisk Ultra 3D的流量比較: Random Write, Data size = 4KB, QD = 8
33 SanDisk MX500_Throughput_RW_4KB_QD32
圖 12、MX500與SanDisk Ultra 3D的流量比較: Random Write, Data size = 4KB, QD = 32

哪一款 SSD 穩定呢? SanDisk Ultra 3D 還是 Micron MX500?

看完以上的測試數據後,相信大家也會有初步的結論了。至於如何選擇,就看個人需求來做決定吧。

就我而言,畢竟兩款 SSD 都在使用中,所以只能把心得跟大家分享。5 年的有限保固與 180 TB / 200TB 耐用性,才是我最在乎的規格。

最新價格資訊:

2025-09-04 SanDisk Ultra 3D 商品價格表

商品名稱 ▲▼價格 ▲▼連結
SanDisk Ultra 3D 1TB 2.5吋SATAIII固態硬碟 (G26)2088前往
SanDisk Ultra 3D 2TB 2.5吋SATAIII固態硬碟 (G26)4088前往
SanDisk Ultra 3D 4TB 2.5吋SATAIII固態硬碟11888前往
SanDisk Ultra 3D 4TB 2.5吋SATAIII固態硬碟 (G26)7988前往
SanDisk Ultra 3D 500GB 2.5吋SATAIII固態硬碟 (G26)1188前往
SanDisk Ultra 3D SSD 1TB 2.5吋SATAIII固態硬碟2088前往
SanDisk Ultra 3D SSD 250GB 2.5吋SATAIII固態硬碟1088前往
SanDisk Ultra 3D SSD 500GB 2.5吋SATAIII固態硬碟1188前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