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選擇 PCIe Gen 5 M.2 SSD 擴充卡時,強烈建議優先考慮具備【主動式散熱】設計的產品,以避免因 SSD 在運作時溫度過高而導致降速,影響讀寫效能表現。本文透過實測 ASUS Hyper M.2 x16 Gen5 擴充卡,明顯看到【主動式散熱】與【被動式散熱】在效能上的顯著差異。
這篇文章使用 Iometer 測速軟體,針對四款 PCIe Gen5 NVMe SSD,在不同佇列深度(QD, Queue Depth)的讀寫效能進行測試,可觀察到循序讀寫 (Sequential Read/Write) 與隨機讀寫 (Random Read/Write) 的數據結果,作為是否入手的考量。
M.2 SSD 擴充卡測試平台與方法
將測試分成兩個方式,然後比較在相同條件下,【主動式散熱】與【被動式散熱】的效能差異:
測試方式 1、
將 4 隻 PCIe Gen 5 M.2 SSD 先裝在 ASUS Hyper M.2 x16 Gen5 擴充卡(主動式散熱),然後將 M.2 SSD 擴充卡插入主機板 PCIe Gen5 x16 插槽進行測試。

測試方式 2、
將 4 隻 PCIe Gen 5 M.2 SSD 裝上 Supermicro 附贈的散熱器(被動式散熱),然後插入主機板 M.2 插槽進行測試。
ASUS Hyper M.2 x16 Gen5 擴充卡:官網
Micron Crucial T705:官網、評測文章
Seagate FireCuda 540:官網、評測文章
T-FORCE Z540:官網、評測文章
Micron Crucial T700:官網、評測文章
註1:4 款 PCIe Gen5 SSD 均內建【DRAM cache】 – DRAM cache 運作原理
測試平台
Supermicro SYS-551A-T 工作站提供 4 個 PCIe Gen 5 M.2 插槽。
品名 | 型號/規格 |
---|---|
工作站系統 | SuperWorkstation SYS-551A-T |
CPU | Intel Xeon W5-3425 |
主機板 | Supermicro X13SWA-TF |
記憶體 | 32GB DDR5-4800 ECC RDIMM *2 |
作業系統 | Windows 11 專業版 |
主動式散熱 | 風扇 + 散熱器 |
被動式散熱 | 僅安裝散熱器 |
測試方法
軟體設定 | 詳細內容 |
---|---|
SSD 格式化 | NTFS 檔案系統 |
叢集大小 | 預設值 – 4KB |
Iometer 循序讀寫資料大小 | 128KiB |
Iometer 隨機讀寫資料大小 | 4KiB |
佇列深度(QD, Queue Depth) | 1 – 64 |
Worker(也就是 Thread)*註2 | 1 |
測試時間 | 300 秒 |
【讀取:寫入】比例 | 【100%:0%】 【0%:100%】 |
註2:Iometer Worker 的數量取決於系統上的 CPU 個數,通常每個 Worker 只分配給一個磁碟執行;也就是一個 Worker(Thread, 執行緒)只會針對一個磁碟進行讀寫測試。【Iometer 操作說明】可以參考 – Iometer軟體介紹
Micron Crucial T705 測試數據
測試方式 1 的結果,用【實線】表示,即使用 M.2 SSD 擴充卡的測試結果(主動式散熱)
測試方式 2 的結果,用【虛線】表示,即安裝散熱器的測試結果(被動式散熱)
循序讀寫(Sequential Read / Write)
使用資料大小(128KiB)、單一執行緒 (Thread=1)與不同佇列深度 (QD, Queue Depth),在 300 秒的壓力測試下,得到測試結果。
類別 | 主動式散熱 | 被動式散熱 |
---|---|---|
循序讀取 (100% Read) | 12,348.7 MB/s (QD=64, Thread=1) | 11102.9 MB/s (QD=64, Thread=1) |
循序寫入 (100% Write) | 2020.1 MB/s (QD=64, Thread=1) | 981.8 MB/s (QD=1, Thread=1) |

Iometer 循序讀寫測試結論:
1. 循序讀取 –
1-1: 不論哪種散熱方式,QD=16 的效能有明顯下降的現象
1-2: 以最大效能的觀點來看,【主動式散熱】效能優於【被動式散熱】
2. 循序寫入 – 【主動式散熱】效能明顯優於【被動式散熱】
隨機讀寫(Random Read/Write)
SSD 的 IOPS( Input/Output Operations Per Second ) 表示每秒讀取和寫入資料的速度。
執行緒數量增加,CPU 的負擔越吃重,軟體程式也更難開發維護,相對的效能也會比較好。所以,適合程式開發、網站伺服器或資料庫等用途的族群。
至於一般電腦使用者所使用的軟體,還是以單執行緒為主。
類別 | 主動式散熱 | 被動式散熱 |
---|---|---|
隨機讀取 (100% Read) | 273,380.2 IOPS (QD=64, Thread=1) | 114716.4 IOPS (QD=64, Thread=1) |
隨機寫入 (100% Write) | 38774.0 IOPS (QD=2, Thread=1) | 66,409.0 IOPS (QD=1, Thread=1) |

Iometer 隨機讀寫測試結論:
1. 隨機讀取 – 【主動式散熱】效能明顯優於【被動式散熱】
2. 隨機寫入 – QD <= 2 時,【被動式散熱】效能稍好;剩餘部分兩者效能無明顯差異
Seagate FireCuda 540 測試數據
測試方式 1 的結果,用【實線】表示,即使用 M.2 SSD 擴充卡的測試結果(主動式散熱)
測試方式 2 的結果,用【虛線】表示,即安裝散熱器的測試結果(被動式散熱)
循序讀寫(Sequential Read / Write)
類別 | 主動式散熱 | 被動式散熱 |
---|---|---|
循序讀取 (100% Read) | 8,055.5 MB/s (QD=64, Thread=1) | 7,293.7 MB/s (QD=32, Thread=1) |
循序寫入 (100% Write) | 1,758.5 MB/s (QD=32, Thread=1) | 1,758.7 MB/s (QD=64, Thread=1) |

Iometer 循序讀寫測試結論:
1. 循序讀取 – 【主動式散熱】效能普遍都優於【被動式散熱】
2. 循序寫入 – 兩種散熱方式的效能無明顯差異
隨機讀寫(Random Read/Write)
類別 | 主動式散熱 | 被動式散熱 |
---|---|---|
隨機讀取 (100% Read) | 270,956.9 IOPS (QD=64, Thread=1) | 282,429.9 IOPS (QD=64, Thread=1) |
隨機寫入 (100% Write) | 47,790.3 IOPS (QD=2, Thread=1) | 43,411.3 IOPS (QD=1, Thread=1) |

Iometer 隨機讀寫測試結論:
1. 隨機讀取 – 整體而言,【主動式散熱】效能優於【被動式散熱】
2. 隨機寫入 – 兩種散熱方式的效能無明顯差異
T-FORCE Z540 測試數據
測試方式 1 的結果,用【實線】表示,即使用 M.2 SSD 擴充卡的測試結果(主動式散熱)
測試方式 2 的結果,用【虛線】表示,即安裝散熱器的測試結果(被動式散熱)
循序讀寫(Sequential Read / Write)
類別 | 主動式散熱 | 被動式散熱 |
---|---|---|
循序讀取 (100% Read) | 10,333.1 MB/s (QD=64, Thread=1) | 7,133.1 MB/s (QD=64, Thread=1) |
循序寫入 (100% Write) | 2,249.7 MB/s (QD=32, Thread=1) | 2,248.2 MB/s (QD=16, Thread=1) |

Iometer 循序讀寫測試結論:
1. 循序讀取 – 高負載情況下( QD > 2 ),【主動式散熱】效能普遍都優於【被動式散熱】
2. 循序寫入 – 兩種散熱方式的效能無明顯差異
隨機讀寫(Random Read/Write)
類別 | 主動式散熱 | 被動式散熱 |
---|---|---|
隨機讀取 (100% Read) | 274,065.9 IOPS (QD=64, Thread=1) | 279,835.964 IOPS (QD=64, Thread=1) |
隨機寫入 (100% Write) | 53,758.0 IOPS (QD=2, Thread=1) | 67,413.3 IOPS (QD=1, Thread=1) |

Iometer 隨機讀寫測試結論:
1. 隨機讀取 – 高負載情況下( QD > 1 ),【主動式散熱】效能普遍都優於【被動式散熱】
2. 隨機寫入 – 兩種散熱方式的效能無明顯差異
Micron Crucial T700 測試數據
測試方式 1 的結果,用【實線】表示,即使用 M.2 SSD 擴充卡的測試結果(主動式散熱)
測試方式 2 的結果,用【虛線】表示,即安裝散熱器的測試結果(被動式散熱)
循序讀寫(Sequential Read / Write)
類別 | 主動式散熱 | 被動式散熱 |
---|---|---|
循序讀取 (100% Read) | MB/s (QD=64, Thread=1) | MB/s (QD=64, Thread=1) |
循序寫入 (100% Write) | MB/s (QD=64, Thread=1) | MB/s (QD=1, Thread=1) |

Iometer 循序讀寫測試結論:
1. 循序讀取 – 高負載情況下( QD > 2 ),【主動式散熱】效能普遍都優於【被動式散熱】
2. 循序寫入 – 兩種散熱方式的效能無明顯差異
隨機讀寫(Random Read/Write)
類別 | 主動式散熱 | 被動式散熱 |
---|---|---|
隨機讀取 (100% Read) | IOPS (QD=64, Thread=1) | IOPS (QD=64, Thread=1) |
隨機寫入 (100% Write) | IOPS (QD=64, Thread=1) | IOPS (QD=1, Thread=1) |

Iometer 隨機讀寫測試結論:
1. 隨機讀取 – 【主動式散熱】效能普遍都優於【被動式散熱】
2. 隨機寫入 – 兩種散熱方式的效能無明顯差異
ASUS Hyper M.2 x16 Gen5 M.2 SSD 擴充卡介紹
將 ASUS Hyper M.2 x16 Gen5 M.2 SSD 擴充卡的散熱片拆掉後,可以看到:
PCIe 5.0 x16 金手指
4 組 M.2 插槽,相容 2242 / 2260 / 2280 / 22110 的尺寸規格
主動式風扇
PCIe 6-pin 外接電源插座
主動式風扇供電插座

ASUS Hyper M.2 x16 Gen5 擴充卡正面照

ASUS Hyper M.2 x16 Gen5 擴充卡背面照

M.2 SSD LED 指示燈與風扇開關

主動式風扇供電插座

M.2 SSD 擴充卡常見問題
Q1:PCIe Gen 5 SSD 需要裝散熱器嗎?
A1:不論是長時間高負載使用或一般日常使用,都強烈建議安裝主動式散熱器。可以避免高溫導致降速 (Thermal Throttling)。若要發揮 PCIe Gen 5 SSD 的極致性能,搭配主動式散熱器是必要的!
Q2:如何解讀 Iometer 測試數據?
A2:官方循序讀寫與隨機讀寫的數據都是以【100% Read】或【100% Write】的前提進行測試。所以,這些數據能代表控制晶片、韌體、NAND flash 可提供的極限讀寫結果。
在這種高負載的情境下,更容易看到 SSD 的性能瓶頸,所以,能反映 SSD 的穩態性能(Sustained Performance)而非峰值性能,較貼近實際應用結果。
Q3:ASUS Hyper M.2 x16 Gen5 M.2 SSD 擴充卡有安裝限制嗎?
A3:有限制!
因為擴充卡尺寸是 29 (L) * 12.2 (W) * 1.5 (H) cm,所以機箱內部的空間要大於擴充卡尺寸才能安裝。
Q4:M.2 SSD 擴充卡通道拆分限制
A4:通道拆分限制是由主機板和 CPU 決定,並非由 M.2 SSD 擴充卡決定。
4-1:若要使用四個 PCIe Gen5 x4 NVMe SSDs,通常 AMD 平台都能在 BIOS 更改設定,將 1×16 改成 4×4 來使用。例如:AMD X399, B450, X470, B550, X570, A620, B650, X670, X870, WRX80, TRX50, WRX90 等晶片組,都能支援 4×4 的應用。
4-2:然而 Intel 晶片組,消費型主機板大都只能將 1×16 更改成 2×8,例如:Z790, H770, W680, Z690, Z590, W480, Z490
4-3:Intel 工作站主機板才能支援 4×4 的應用,例如:W790, XEON CPU
Q5:M.2 SSD 擴充卡需要額外供電嗎?
A5:建議額外供電,確保 M.2 SSD 工作的穩定性。
Q6:M.2 SSD 擴充卡會影響 SSD 速度嗎?
A6:建議考慮大品牌的 M.2 SSD 擴充卡,理由如下:
6-1:根據 PCIe 5.0 規範,點到點的完整通道損耗(Insertion Loss)需小於 36dB,這樣才能維持 PCIe 5.0 的訊號品質。
6-2:造成通道損耗的最大因素是 PCB 材質;而高速訊號的走線方式不佳是造成信號互相干擾(crosstalk)的原因。所以,優先考慮大品牌的擴充卡,才能避免損耗過大或信號彼此干擾導致無法發揮 PCIe Gen 5 SSD 的效能。
Q7:誰需要 M.2 SSD 擴充卡?
A7:主機板 M.2 插槽數量有限或想要組 RAID 提升性能的使用者。
Q8:M.2 SSD 擴充卡適合哪些使用場景?
A8:
8-1:高速資料存取,例如:多線程程式開發、影片編輯
8-2:組建高速 RAID 配置,例如:Intel VROC,AMD RAIDXpert2,Storage Space
8-3:高效能工作站,例如:個人雲端、部落格網站、虛擬機
主動式散熱的 M.2 SSD 擴充卡才能發揮 PCIe Gen 5 SSD 的效能
根據上述的測試結果來作結論,基本上可以得到兩個重點:
不論循序或隨機讀取,在高負載情況下,採用主動式散熱的 M.2 SSD 擴充卡能獲得較好的結果
不論循序或隨機寫入,雖然在單執行緒的前提下,兩者效能沒有明顯差距;但是在多執行緒下,主動式散熱具備有效降低溫度的能力,使 SSD 維持更高的持續寫入效能
ASUS Hyper M.2 x16 Gen5 Card
特點:
向下相容 PCIe 4.0 SSD
主動式散熱,發揮 PCIe 5.0 SSD 效能
